1)第七十四章 鹊起荆州始称雄_三国之问鼎天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

  襄阳城,牧守府内,白皤高悬。今日刘琮率兵入城,沿途所见,亦有不少百姓自发地举丧示哀。刘表爱民养士,荆州民安物丰,立学校、修礼乐,广纳流民,深得民望。如今惨遭不幸,百姓思之念之,也是人之常情。

  汉独尊儒,儒家的孝道观念深入人心,而刘表在荆州立学官,博求儒士,又命綦毋闿、宋忠等学者撰写《五经章句》,可以说荆州的儒风之甚,当此时无出其右者,这也使得荆州仍然保留了厚葬的风气。

  黄巾之乱以前,上至皇帝,下至平民百姓,无不争先恐后,倾尽物力财力,大肆厚葬。每年天下贡赋的三分之一用来修筑皇陵,所以皇陵无不建得宏大豪华,随葬的珍宝之多令后世咋舌;诸侯王、权贵皇戚、世家豪强、富商大贾等,倚仗财力,其墓葬往往“积土如山,列树成林“;就是庶民百姓和边远下士,也无不仿效,以显孝心,以邀孝名。

  不过刘琮并不打算要这等虚名,如今乱世之中,物价腾贵、民生凋敝,荆州虽然比起其他地方富足,却没有必要如此浪费。为刘表治丧之事,刘琮便请蒯越代为主持。他通过此举一方面安抚人心,让这些忠于刘表的荆州老臣知道,自己并没有将他们拒之门外,另一方面,就是要身为表率,移风易俗。

  其实薄葬之制在南阳郡早已推行,也算是新政中的一项,当初在南阳推行时遇到的阻力并不大,毕竟在南阳郡流民所占人口比例很大,背井离乡贫困交加,即便想厚重亲人也不可得。

  然而牧守主簿綦毋闿和学官掾史宋忠却表示反对。刘表对他们二人可谓有知遇之恩,且私交甚笃。情谊所在,名分所系,使得他们二人对薄葬决定大为愤怒。

  人在激动愤怒的情况下,往往会失去理智。綦毋闿和宋忠虽然都已是垂垂老矣,可架不住他们二人的号召力很大,牧守府中的属官和学官之中的学生被二人鼓动着向刘琮请愿,刘琮了解他们的心情却不能同意他们的做法,打不得骂不得,只好躲到军营中暂避。至于说服工作,就交给蒯越去做吧。

  进城之后蒯越首先提出的,便是审理蔡瑁等人谋反案,唯有如此,才能迅速安定人心,稳定局面,给惨遭杀害的牧守一个交代。刘琮也是如此认为,只是他还要等兄长刘琦回到襄阳,一同审问蔡瑁等人。

  之所以如此决定,并非是刘琮对刘琦有什么猜忌之心,而是刘琮很清楚的意识到,儒家最讲究的便是长幼有序、嫡庶有别。自己与刘琦虽然是亲兄弟,但刘琦才是正儿八经的世子。为刘表薄葬都能引得儒生反对,若是自己接掌荆州,在他们眼里,定然是有违纲常的,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。

  或许在儒生想来,以性格外貌都更酷似刘表的刘琦接任牧守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cn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