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285章 寿春_骑砍三国之御寇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第285章寿春

  寿春,古称寿郢。

  公元前241年,春申君组织东面三国最后一次合纵,却被秦军所败,深恐西秦报复,当时的楚考烈王由陈迁都至此。

  十五年后,秦王政令名将王翦率兵大举伐楚,席卷两淮,攻陷寿郢,楚国八百年国祚,自此断绝。

  楚国虽灭,寿春在江东之地的重镇地位,却与世长存,直到两汉时期,依旧为时人所重。

  便如三国鼎立之时,孙十万屡次攻打合肥,却每每碰壁,望洋兴叹,更成就了张辽的盖世威名,可极少有人知道,对于当时的东吴政权而言,取合肥不是目的,而是为了攻寿春的铺垫。

  东吴大臣朱桓曾经给孙权勾勒过一幅王业鸿途:

  “先取寿春,占有淮南,然后北上进攻洛阳,中原可定。”

  孙权深以为然,然而时任荆州牧的陆逊却一票否决了这个建议。

  其实陆逊否决的,并不是这个战略本身,而是朱恒这句话放在当时的石亭之战,便是直接攻取寿春。

  在陆逊看来,寿春是不可直接攻取的!

  因为寿春离许都很近。

  在合肥未得的情况下,进攻寿春,曹魏完全可以派兵增援,甚至坚壁清野,堵住吴军的后路。

  在封建时代,寿春在江东的重要性,远高于合肥。

  一则,若居高临下,以鸟瞰之,便可见寿春为中心的四周,多是肥沃平原,河流纵横,乃是农业发达的富饶之地,

  二则,天朝历代逐鹿,除了天纵奇才的明朱元璋外,大抵都是由北至南,这是因为封建时代,无论人口、土地,乃至地缘位置,北方政权都比南方政权占据更多的优势。大多数情况下,南方政权都是处于防守状态。

  若要守住江南半壁,最重要的便是守住长江,而守江必先守淮,合肥不临江,寿春却正好在淮河的中端。

  四百年来,这处城市历经风雨,看过多少金戈铁马,昔日王业尽埋黄土,唯剩雄城依在。

  自袁术领扬州牧以来,如今的寿春,已取代了历阳,成了扬州六郡九十二邑真正的政治中心。

  兴平二年五月,阳光明媚,和风徐徐,熏人欲醉。

  虽然从年初开始,同州的州牧和刺史履有交战,导致城门始终保持警戒状态,不过春耕秋收,扬州又为鱼米之乡,年有两收,夏季便成了“双抢”的季节,既有人忙着收割,又有人抓紧时间做好播种。

  故此,出入的百姓依然不少。

  乱世之中,最金贵的莫过粮食,一点儿不能浪费,所以此时的城门处尽管士卒监管,守卫极严,依然有无数衣衫褴褛的百姓们排队进入。

  入城时要么两手空空,要么扛着一捆捆的稻穗。

  回城的则扛着农具,又或者拉着采集的野菜、马料儿。

  平日里也总会有骑着快马的士卒加入穿梭的队伍,一番横冲直撞,用马鞭和刀鞘硬生生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cn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